西南民族大学:用镜头记录文化瑰宝 让巴蜀文化“活”起来
巴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文化交融的西南历史记忆和传承。西南民族大学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,民族网开三面网通过打造“薪声”道中华工作室,大学以文化传播赋能民族地区发展,用镜让巴蜀文化“活”了起来。头记
“我为巴蜀文化代言”“非遗推荐官”“民大学子带你看三州”是录文西南民族大学的三大文宣品牌。学校组建团队,化瑰让青年学生化身“巴蜀文化体验官”,宝让巴蜀探访古蜀广都、文化都江堰等历史文化景点,活多维度呈现巴蜀文化风采;党员师生团队深入三星堆博物馆、西南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等现场开展“行走的民族网开三面网思政课”。其中,大学《我为巴蜀文化代言·夜游锦江》《自贡非遗彩灯·点亮中国年》等短视频作品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“道中华”刊发。用镜
在《寻根·巴蜀印记》系列中,师生团队走访了广都博物馆、彭镇老茶馆等10余处历史遗迹,运用4K高清影像技术,再现巴蜀文明与中原文化互鉴历史场景;在《我为巴蜀文化代言·三星堆——青铜密码竟然藏着华夏ID》中,青年学子讲述了良渚文化与古蜀文明的文化交融;《匠心·非遗新生》等系列作品聚焦川剧变脸、非遗剪纸、绵竹年画、成都银丝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记录了非遗传统工艺跨界创新的故事。
此外,学校以“民大学子带你看双流”为载体,联动学校所在双流区文旅部门,打造“沉浸式文旅体验”内容矩阵;策划“民大学子带你看三州”栏目,聚焦凉山、甘孜、阿坝等民族地区,通过实地调研与人物访谈,讲述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故事。
通过建立“党建+专业”高质量发展的连接线,学校探索出一条“党建引领+专业赋能+实践共创+媒体共创”的实践路径,构建了“文化研究—产业赋能—文化传播”的全链条生态,助力打造巴蜀文化IP。一方面,工作室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、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等单位联学联建,联合推出“非遗推荐官”“双流百村档案”等系列短片;另一方面,学校进一步探索建立“巴蜀文化传播研究中心”,以传播为基础,研究巴蜀文化的语言、文学、艺术、饮食、建筑、民风、民俗等方面的文化与传播,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并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转型升级。同时,学校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,作品总浏览量已超200万余次。
(西南民族大学供稿)
本文地址:http://nanping.vastlyrics.com/html/357b67698966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